齒輪泵結構簡單,制造容易,工作,價格便宜,維修方便。其主要缺點是泄漏多,速率較低,徑向力不平衡。它常用于建筑機械的低壓定量泵系統中。齒輪泵轉子的啟動與噴頭閥門開啟時間應根據膏體性質進行調節。如膏體較稠時,灌注需大壓力,應使噴頭閥門后開啟;如膏體強度很小,應使泵的啟動遲于或同時與噴頭閥門開啟,否則育體灌注可產生噴濺,影響灌注。
齒輪泵的端面間隙如何測量?
一、在各圓形軟鉛片上選取4個測量點,用外徑干分尺測量軟鉛片厚度,做好記錄,后根據8個測量值得出的平均值即為齒輪泵的軸向間隙。
二、截取兩段長度等于節因直徑的軟鉛絲,用機械凡士林將圓形軟鉛絲粘于齒輪端面,裝L泵蓋,對稱均勻地亡緊泵蓋螺母,然后再拆卸泵蓋,取下軟鉗片,并清潔。
三、齒輪泵的徑向間隙應保持在0.02-0.04mm內,大不超過0.08mm,間隙過大時,換新齒輪。對于CY型(Px=1.47MPa),其徑向、軸向間隙應符合規定。
四、由構件的幾何尺寸來,一般用塞尺測量,具體方法是:將主、從動齒輪泵正確裝好,用塞尺測量各齒頂與泵完間隙,做好記錄,后依據間隙大值得出齒輪泵的徑向間隙。
五、齒輪軸向間隙應在0.04-0.08mm內,大不超過0.12mm,此間隙可用改變紙墊厚度來加以調整,如果齒輪端面擦傷而使端面間隙過大時,也可將泵殼與端蓋的結合面磨去少許,以作補救。
六、齒輪泵的端面(軸向)間隙是其內部的主要泄漏處,通常用“壓鉛絲”測量。具體方法是:選擇適當的軟鉛絲,其直徑一般為被測規定間隙的5倍。
齒輪泵多采用含鎳、鉻量高的合金鋼作為泵殼材料,這種材料在強度、性及成本方面的綜合性能不錯。為解決齒輪泵的困油現象,通常在泵蓋上開設對稱的卸荷槽,或向低壓側方向開設不對稱卸荷槽,吸液側采用錐形卸荷槽,排液側為矩形卸荷槽,卸荷槽的也比液壓工業中所用的齒輪泵要深。
由于齒輪泵輸送的介質粘度較不錯,為減小流動阻力,提升泵的吸液能力,對介質進行加熱或保溫。通常采用電熱元件加熱,可使粘性液體受熱均勻。若溫度波動不大,輸送的高粘度液體容易發生降解時,建議采用流體加熱方式,特別是排量大的齒輪泵。
齒輪泵是一種新型的輸送液體的機械,具有結構簡單、工作穩定、使用維修方便、出液連續均勻、壓力穩定等優點。齒輪泵的齒輪常見的有直齒、斜齒、人字齒、螺旋齒,齒廓主要有漸開線和圓弧型式。
通常小型齒輪泵多采用漸開線直齒輪,高溫齒輪泵常采用變位齒輪,輸送高粘度、高壓聚合物熔體的熔體泵多采用漸開線斜齒輪。齒輪與軸制成一體,其剛性及性高于齒輪與軸單制造的齒輪泵。低壓齒輪泵的齒輪常采用方形結構,即齒輪的齒寬等于齒頂圓直徑。而高壓場合使用的齒輪泵的輪齒寬度小于其齒頂圓直徑,這是為了減小齒輪的徑向受壓面積,降低齒輪、軸承的載荷。
齒輪泵在設計布置管道時要注意以下幾點:
一、正確選擇齒輪泵管道直徑,管道直徑大,在相同流量下、液流速度小,阻力損失小,但價格高,管道直徑小,會導致阻力損失急劇增大,使所選泵的揚程增加,配帶功率增加,成本和運行費用都增加。因此應從技術和經濟的角度綜合考慮。
二、管道布置應盡可能布置成直管,盡量減小管道中的附件和盡量縮小管道長度,需要轉彎的時候,彎頭的彎曲半徑應該是管道直徑的3~5倍,角度盡可能大于90℃。
三、泵的排出側需要裝設閥門(球閥或截止閥等)和逆止閥。閥門用來調節泵的工況點,逆止閥在液體倒流時可防止泵反轉,并使泵避免水錘的打擊。(當液體倒流時,會產生大的反向壓力,使泵損壞。
四、排出管及其管接頭應考慮所能承受的大壓力。